作為中醫師,無論病者因為什麼不適而求診,我們都會循例詢問一下病者的飲食二便。因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這是我們身體狀態的寒暑表。今次介紹的中藥,大家都會很喜歡,因為與飲食有關。
山楂,眾所周知,可以健脾開胃。他屬於薔薇科植物山里紅、山楂、或野山楂的成熟果實。前兩種俗稱北山楂,後一種俗稱南山楂,切片乾燥後可以生用或炒用。生山楂行氣散瘀較強,炒山楂健脾消食較強。挑選山楂的竅門,跟其他果實類的中藥一樣,大粒鮮色者為佳。
山楂味道酸甘,性質微溫,藥書記載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古書描述山楂可以「汁服止痢」、「健胃行氣」、「化飲食、消肉積」,總而言之,山楂可以治療腸胃的問題。因此,山楂的功效不限於「開胃」那麼簡單,「腸」的問題例如腸胃炎或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都可以使用山楂。
然而,日常應用得最多的,還是他的「開胃」功能。其實可以幫助消化的中藥種類繁多,各適其適。山楂擅於消化油膩肉食、麥芽擅於消化粥粉麵飯、萊菔子擅於消食化氣(減少胃氣胃脹)、神曲擅於消食疏風(對抗感冒)、雞矢藤(俗稱雞屎藤)擅於消食而清熱解毒,一些新界地區仍然可以買到由雞屎藤製成的糕點。
如果飲食過多引致胃脹噯氣,胃口欠佳,或者小朋友飲食不節引致不思飲食,可以用炒山楂10克、炒麥芽12克、烏梅2-3粒煲水約半小時。然後,加適量的糖及開水令藥味不會太濃而容易入口,便可以用作餐前飲料,可以健脾消食,促進消化。
應用時需要注意,部份胃病患者胃酸分泌過多,容易餐前胃痛不適,或許反吐酸水,以上食療並不適宜。因為山楂味道酸甘,容易增加胃液酸性。但是,並非所有胃病病人都不適宜服用山楂。如果使用上有疑問,最好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從西醫藥理學的角度分析,山楂能夠促進消化酶的分泌,加強胃部的消化功能。他所含的脂肪酶可以直接促進脂肪分解,當中的多種有機酸更能夠提高蛋白消化酶的活性,使肉食更容易被消化。
山楂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是行氣散瘀止痛,可以治療疝痛(小腸氣)、經痛、胸痛,現時在臨床上常用於冠心病及高血脂症。高血脂症的人士可以考慮以下食療處方:山楂10克、荷葉30克、烏梅2-3粒,煮法用法如前。然而,要改善血脂及預防冠心病,最重要的,還是要改變生活習慣。
按語:
對於山楂這種簡單的藥,沒有什麼複雜的醫理要說。就說說我自己服用山楂的體會。
外母很重視我們的健康,不時會用山楂焗水給我們飲。當中沒有炒麥芽和烏梅,也不用煲,更為方便。加小小蜂蜜,味道好之餘,效果也不俗。
因為外母做的菜是超好食的,所以,每次到外母家,都會食到不能自制。有次,食得太多,胃脹了,噯氣頻頻。想到有些山楂水,試飲一些……但是,為什麼沒有見效,反而有點反酸呢!?
原來,在考慮藥性之外,服藥還要注意時機,我常常對病人說:
「進餐忌過飽,多咀嚼,需時半小時。與湯水/水果隔半小時。」
因此,進餐後不足半小時便服用湯水(即使是山楂水),也是大忌,所以沒有見效。此後,我把山楂水提前在進餐前一小時服用,效果有天壤之別。不但沒有胃脹噯氣,胃口還改善了。
按此原則,即使有些中藥是指明「飽肚服」,也不要真的「飽肚服」,而是餐後半小時服用比較好。曾經有病人告訴我,服用我的「健脾藥」沒有效,反而越食越差,原因也在於此。曾經有病人問我,服用一些「健脾怯濕湯水」(如云苓白朮淮山)是否對消化有幫助。答案是:即使藥物「對症」,如果餐後不足半小時便服用湯水,也是大忌,所以不會見效,甚至弄巧成拙。有些病人服用「健脾怯濕湯水」沒有效,反而越食越差,原因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