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表現: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肌肉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藥:荊防敗毒散

本方以荊芥、防風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風;羌活、獨活散寒除濕,為治肌肉酸痛之要藥;川芎活血散風止頭痛;枳殼、前胡、桔梗宣肺利氣;茯苓、甘草化痰。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頭痛加白芷,背痛加葛根;風寒兼氣滯,胸悶嘔吐者,用香蘇散加減。

風寒感冒可用成藥如午時茶、葛根湯等,輕證亦可用生薑10克,紅糖適量,煎水服用。

要治療風寒感冒,其實沒有難度。但是,有很多病人,自稱是感冒,吃了多少名老中醫的藥,卻一點也沒有改善。原因在於,很多醫師都「斷錯症」,誤以為是「風寒感冒」。這是很嚴重的事。如果診斷正確而病重藥輕,那是天意,只好耐著性子多吃幾帖藥。如果是斷錯症,那是不幸,浪費金錢時間,卻延誤了病情。

 

是否診斷錯誤,首先要講講如何診斷。醫生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一個病,一般要看看他有沒有某些症狀。就像警察查案一樣,要找証據。中醫對感冒(或外感)的定義和標準,非常混亂,而且過份主觀。例如,有些醫師認為頭痛已經是感冒,這都是充滿爭議性的。

 

其實,大家知道不知道,感冒——這個大家經常掛在口邊的名詞——其實是什麼意思。感冒正名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即是上呼吸道(即鼻、咽喉、氣管)得了感染(可以來自細菌或病毒)。鼻感染了就有鼻塞鼻水、咽喉感染了就會咽喉疼痛、氣管感染了就會咳嗽。如果細菌或病毒的力量太強,或是身體的反應太大,就會出現發冷發熱出汗乏力等等全身症狀。

 

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頭痛、頭暈、發冷發熱,當然是感冒的病征。但並不是出現了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就一定等於感冒。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可以鼻塞流鼻涕,哮喘初期可以咳嗽,睡眠不足可以頭痛,頸椎病可以頭暈。並不一定是感冒。常常說,醫生最多看的病是感冒,我常常發現有些人聲稱的感冒其實並非感冒。

治療上,荊防敗毒散是常用方,大家感冒都會經常見到那一類藥 : 荊芥、防風、柴胡、薄荷、羌活、獨活、川芎、枳殼、前胡、桔梗、茯苓、甘草等等。但我卻喜愛用另一條名方——桂枝湯 : 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棗,是針對外感風寒表虛症的。

 

香港人特別多鼻敏感,因此感冒經常會流鼻水,就要加上蒼耳子散,可以宣通鼻竅。細辛可以多用,古書說「細辛不過錢」,是指散劑吞服而言,煲藥當然可以過一錢。炒蒼耳子也可以用到三四錢,蒼耳子炒製後已經沒有毒性。這兩味藥都是治鼻非常好的藥,沒有理由不用。

 

如果咳嗽特別多,就用三拗湯 : 麻黃、北杏、甘草,簡簡單單,但止咳宣肺效果一流。如果加上頸背疼痛,就加麻黃、葛根,即是葛根湯。葛根湯是個大家熟悉的藥方,但必須要注意,其實不同藥廠出售的葛根湯成藥/沖劑成份並不一樣,並不一定是傳統的配方。大家千萬不要見文生義,感冒還是諮詢醫師開藥比較準確些。

 

古時,服用桂枝湯後要花些時間飲粥焗汗,這樣才會發揮到最好的療效。然而,香港人生活繁忙,請多一日半日病假都有困難,因此,這些方法只有埋在象牙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