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証多年,病人求診時都喜歡為自己斷証,例如 : 「醫生,我氣血不足呀!」氣虛、血虛、腎虛,都是他們普遍的診斷。而病人最多訴說的是 : 「醫生,我濕重呀!」。中醫理論認為 :「怪病多痰濕」,凡是一些古靈精怪的症狀都與「痰濕」扯上關係,難怪人人都自稱「濕重」。今次介紹一種化濕藥,名叫砂仁。

 

砂仁是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陽春砂、海南砂或縮砂的果實,主產於中國及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其中以廣東廣西出產的陽春砂最為優質。砂仁性溫味辛,芳香醒胃,功效化濕行氣,止嘔止瀉,亦可安胎。砂仁用藥需要「後下」,即是在煎藥收火後才加入。

 

「痰濕」一字,意義極廣。痰濕在肺會引起咳嗽痰多,痰濕在皮膚會引起皮膚瘙癢,痰濕在皮下會引起水腫,痰濕在脾胃會引起胃脹胃痛、噯氣反酸。砂仁就是針對這種脾胃痰濕的。古籍《藥性論》及《開寶本草》的描述說 : 「治宿食不消…腹中虛痛」「主(治)(胃)氣腹痛…。(功能是)消化水穀,溫暖脾胃」

 

這種「消化水穀,溫暖脾胃」的功效可以用於三個方面。其一是腸胃炎。部份腸胃炎患者體溫不高,腹痛不重,但是上吐下瀉,水樣大便,胃口欠佳,作悶作嘔。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寒濕困脾」,可以用砂仁、生薑、陳皮泡水,加少量砂糖後服用,可以舒緩症狀。如果想方便一點,選購中成藥也可以,大部份治療腹瀉的中成藥(例如保濟丸、整腸丸)都有砂仁。

 

第二個用法是對付消化不良或者慢性胃炎的。部份胃病患者胃痛不明顯,卻經常感到胃脹易飽,噯氣頻頻,手腳冰冷,疲倦乏力,大便稀爛。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脾虛濕困」,砂仁治療胃病非常有效,處方時一般會配合黨參白術等健脾中藥,例如著名方劑「香砂六君子湯」。

 

本人治療胃病都會酌量使用砂仁,因為砂仁可以迅速消除胃脹易飽。砂仁煲湯味道不好,作為食療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 一,砂仁打粉,泡水服用。夠方便,效果好,有胃病的朋友不妨一試。二,砂仁燉雞,那是傳統食療菜餚,美味與否就看閣下廚藝了。

 

對付胃病,從前的西藥主要針對胃酸,但是對部份病人效果欠佳。近十年,專家們發現,原來胃病的徵結不只是胃酸或幽門螺旋桿菌,而是腸胃蠕動失調。當食物進入胃部,正常的程式應該是胃部蠕動把食物向下運到下一個部門 : 小腸。如果蠕動失調,食物就會停留胃部。如果出現「反蠕動」,甚至會胃酸反流。

 

因此,新一代的胃藥,其實再不是抗酸藥,而是增強腸胃動力的西藥。這種西藥香港還未普及,政府醫院並不提供,只有部份私家醫院有售。研究証明,砂仁的揮發油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消化系統積氣。原來,這種「新一代胃藥」,我們中醫已經用了幾千年。他的揮發油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後下」發揮效力,非常合符科學原則。

 

砂仁的第三個用法,就是改善早孕反應的惡心作嘔。砂仁既暖脾又安胎,無副作用,是孕婦止嘔開胃的最佳選擇,但用藥時請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按語 :

 

調節胃動力的中藥,其實不止砂仁,還有萊服子、佛手、枳實/枳殼。四種藥物的性質各有不同,簡介如下:

 

佛手

 

味辛苦酸,性溫。歸肺、脾、胃、肝經。功效為疏肝理氣,化痰寬胸。

 

本品氣味清香,藥性平和,雖屬辛苦而溫之品,卻無燥烈之弊,對氣滯的體質尤其適宜。治脾胃氣滯、肝氣鬱結、或肝氣犯胃之症,可配青皮、川楝子等同用。

 

臨床上,因為他可以疏肝,所以特別適用於兼有情志不暢、月經不調、大便不爽(等肝郁氣滯的症狀)的患者。

 

萊菔子

 

味辛甘。入脾、胃、肺經。功效為:消食化積,祛痰下氣。

 

萊菔子能消食化積、行滯除脹,常配伍六曲、山楂、麥芽等,以助其消食之力

 

臨床上,因為他可以消食,所以特別適用於兼有易飽噯酸、沒有食欲、厭油(等食積症狀)的患者。(炒萊菔子有少許潤腸通便的作用,特別適用於便秘患者)

 

枳實/枳殼 (枳實藥效較強)

 

味苦,微寒。歸脾、胃、大腸經。功效為行氣除脹滿,化痰開痹,消積導滯。

 

枳實理氣行氣作用較強,故一般認為本品有破氣作用,可以「行氣滯、除脹滿」。一些疏肝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之中,都有枳實/枳殼方。

 

臨床上,因為他可以消積導滯,所以特別適用於兼有大便不通的患者。與其餘的藥不同的是,枳實/枳殼過用的話便會泄瀉,用量需要掌握得好。

 

砂仁

 

功效為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以上已經介紹過了。

 

臨床上,因為他可以化濕,所以特別適用於兼有腹痛泄瀉,而且舌苔厚膩的患者。如香砂六君湯(《醫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可以治療氣虛痰濕引起的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可見,雖然同樣是「調節胃動力」的中藥,但性質各有不同,還是需要醫師辨証論治,才可以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