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多年,有兩個很深的印象。一,香港人患情緒病的多,失眠的情況非常普遍。二,香港人患敏感病的多,鼻敏感、氣管敏感、皮膚敏感,都十分常見,而且相當棘手。今天介紹的中藥,與皮膚病關係密切,而且相當出名,他叫做土茯苓。

 

土茯苓是百合科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光葉拔葜的塊莖,一般晒乾切片使用。香港有新鮮的土茯苓售賣,可以切片生用,化濕解毒的作用更強。土茯苓味甘性平,藥性相當溫和,我常常向病友們開玩笑說 :「落幾兩煲湯都沒有問題!」

 

土茯苓可以除濕解毒,又可以通利關節,古時還用作治療梅毒或者解水銀毒。因為很多的疾病都與中醫的「濕」「毒」有關,所以土茯苓的作用相當廣泛,食療湯水亦相當豐富。《本草綱目》有這樣詳細的描述 :「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解汞粉銀朱毒(即水銀毒)。」

 

西醫的尿道感染(又稱尿道炎或膀胱炎),會出現尿痛尿急、小便頻繁的症狀,甚至會發燒腰痛,香港人俗稱「屙桔尿」。這種情況中醫稱為「濕熱下注」,清熱利濕的土茯苓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嘗試服用以下食療 : 土茯苓1兩、金錢草1兩、車前草半兩煲水,以涼茶代替開水每日頻頻服用。另外,病者適宜多飲水、多如廁,禁忍尿、戒煙酒酸辣,對病情都有幫助。

 

經常有病人諮詢,土茯苓金錢草等等是否可以消除尿道結石。其實,中藥對結石症有一定的功效,國內多年的臨床研究亦証實了這方面的療效。然而,是否可以真正「消石」,還要考慮結石的數目、大小、位置,有些比較大的結石,還是需要依靠西醫處理的。

 

以上所說的「濕」「毒」,也未算非常普遍,更常見的「濕」「毒」,是過敏性皮膚病。土茯苓是皮膚科的常用藥,無論是濕疹、風疹、精神性皮炎(舊稱牛皮癬),都會經常使用到,有除濕解毒止痒的功效。但是,我並不推祟把土茯苓用作食療。

 

其一,皮膚病有很多類型,並非只有「濕毒」或者「濕熱」,土茯苓並不是對所有類型的皮膚瘙痒都有功效,病人也不適宜未經診斷而長期服用龜苓膏或其他涼茶。其二,大部份過敏性皮膚病都相當頑固,服中藥煎劑也最少需要一年半載。食療藥效比煎劑更平和,病重藥輕,對病者幫忙不大。如果希望認真處理好皮膚病,就不要迷信坊間的食療和秘方,要踏踏實實的看醫生,堅持長期服藥,並掌握好皮膚護理和戒口的方法,這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最後,介紹一個鮮為人知的冷知識。坊間有土茯苓牛大力湯,治療濕熱蘊結的腰痛。那麼,為什麼牛大力要配上土茯苓 ? 原來,牛大力性質微寒,有輕瀉作用,單獨使用容易令大便稀爛。土茯苓可以去濕利尿,中醫有云 :「利小便以實大便」,那就可以消除牛大力的副作用了。

 

按語 :

 

剛才提陳,土茯苓是皮膚科的常用藥,無論是濕疹、風疹、精神性皮炎(舊稱牛皮癬),都會經常使用到,有除濕解毒止痒的功效。但是,皮膚病有很多類型,並非只有「濕毒」或者「濕熱」,土茯苓並不是對所有類型的皮膚瘙痒都有功效。那麼,什麼樣子的濕疹、風疹、精神性皮炎,才可以用上土茯苓?

 

如果以濕疹而言,一般急性/亞急性的濕疹,發病較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無休,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這種濕熱浸淫的情況,治法上需要清熱利濕,就可以用上土茯苓。例如用龍膽瀉肝湯加土茯苓、白癬皮加減。

 

另一種是類似西醫所謂的「亞急性的濕疹」,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流滋,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中醫認為是脾虛引起濕困,濕重熱少,治法上需要健脾利濕。例如用參苓白術散加土茯苓、白癬皮。如果濕重並重,便用五味消毒飲加土茯苓、白癬皮、黃柏。

 

臨床上,因為西藥的普及,很難見到典型的濕熱浸淫——皮損潮紅灼熱,滲液流滋(即水滋)。因為病人不會等到這種「爛皮」才去用藥。一般來說,皮膚開始有潮紅灼熱,或開始有小小痒感,我們已經會用類固醇或抗敏藥,並不會等他真的「滲液流滋」。因此,辨証上,不是眼巴巴見到「滲液流滋」才可以用上土茯苓、白癬皮這種去濕藥。

 

在沒有西藥的古代中國,我們見到皮膚「滲液流滋」,便知道患者身體有濕。然而,如今西藥普及,患者一用上類固醇或抗敏藥,「滲液流滋」便會消退,我們中醫師又如何知道他身體有濕,而用上土茯苓呢!?

 

  • 看看皮疹發展的趨勢。

 

如果患者一用上類固醇或抗敏藥,「滲液流滋」當然會消退。如果他沒有用上類固醇或抗敏藥,而患者可以估計到,皮疹會自然發展成「滲液流滋」,這已經可以算是「濕」,已經可以用上土茯苓。例如,病人向醫師說:「用完類固醇會乾身,但過兩日又再滲水」「如果堅決唔用類固醇,佢會點呀」「會一直唔好,或者反反覆覆囉…」就是這種情況。

 

  • 看看有沒有典型的潛在性水泡。

 

為什麼濕疹叫ECZEMA!? 因為ECZEMA在希臘文之中有「煲水」的意思。在沒有西藥的古代希臘,希臘人發現有種痒痒的皮膚病,皮膚上先有紅斑,然後有白色彷似透明的水泡在皮下,然後水泡浮上皮膚,然後滲液流滋,整個過程就好似「煲水」時水泡浮上水面一樣。但是,因為西藥的普及,加上自己「手多多」,這些潛在性水泡不是用膏消滅了,就是用手「抓爆」了。因此,表面上似乎沒有滲液流滋,其實,如果皮膚近期曾經出現過潛在性水泡,就已經可以(從皮疹)上斷定身體有濕,甚至是濕熱、濕毒。

 

  • 看看有沒有其他濕的証據。

 

記得林子祥有首歌,有呢一句:「誰讓我找到愛的~~~証~~據」愛的証據實在是很難找到的。然而,中醫可以輕易地,根據病人的一些經歷或習慣,來尋其他「濕的証據」。因為這些都是在古書上記載過的,例如:肥人多濕、多個「肥甘厚味」者多濕熱,煙酒過多者多濕熱。根據中醫養生學教材:形体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懒动嗜睡,口中粘腻,口甜,或容易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也都是「濕的証據」。

 

以上三種情況,都可以考慮用上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