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逐一介紹一下那些溫裏藥的中醫應用方法。

 

薑黃

 

薑黃與薑不同。薑黃是另一種植物。當中的薑黃素,不但有抗癌作用,甚至有光敏(PHOTO-SENSITIVITY)作用,可以用作癌症(尤其是NPC鼻咽癌)的PDT(PHOTO DYNAMIC THERAPY,光敏治療)的材料。咖哩中的黃色,主要來自薑黃。

 

薑黃別名又叫寶鼎香(《綱目》),黃薑(《生草藥性備要》)。最早出處在《唐本草》,為為薑科植物薑黃或郁金的根莖。本植物的塊根也是中藥,叫郁金,亦供藥用。

 

薑黃含揮發油4.5%、6%。揮發油中含薑黃酮58%、薑油烯25%、水芹烯1%、1,8-桉葉素1%、香檜烯0.5%、龍腦0.5%、去氫薑黃酮等。還含薑黃素0.3%、1.1%、4.8%及阿拉伯糖1.1%,果糖12%、葡萄糖28%,脂肪油、澱粉、草酸鹽等。十多年前,我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薑黃素擁有抗癌作用,和光敏作用。因此,咖哩是否致癌,實在不可以輕易作出結論。

 

薑黃味辛苦,性溫。入脾、肝經。如《本草拾遺》記載:”味辛,溫,無毒。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能。可以治療心腹脹痛,頸肩臂痛,症瘕(婦科良性瘤),婦女血瘀閉經,產後瘀血停滯腹痛(惡露不盡或盤腔炎),跌撲損傷等等,常配元胡、香附。如《本草綱目》:說”治風痹(痺即骨科痛症)臂痛。”《醫林纂要》說:”治四肢之風寒濕痹。”因為薑黃味辛性溫,血虛陰虛者忌服,否則會傷陰傷血,引起「熱氣」,反而加重病情。如本草經疏記載:”凡病因血虛臂痛,血虛腹痛,而非瘀血凝滯、氣塑上逆作脹者,切勿誤用。誤則愈傷血分,令病轉劇。

 

小茴香

 

小茴香即羊肉串中常見的孜然,或孜然粉。如果有光顧過「小肥羊」,就應該會認得那股烤羊味。那就是小茴香。我個人十分喜愛,不算辣,很香的。

 

小茴香別名蘹香、蘹香子、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谷茴香,為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初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果實所含揮發油的組成很複雜,主要成分為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 63.4%),其次為檸檬烯(limonene13.1%),小茴香酮(fenchone l2.1%),其他有愛草腦(estragole4.7%),γ-松油烯(γ-terpinene 2.7%),α-蒎烯(α-pinene 1.9%),月桂烯(myrcene 0.7%),β-蒎烯(β-pinene 0.4%)等等。

 

每當我們嗅到孜然那股味,都會流口水,胃口大增。原來,在藥理實驗中,我們發現,小茴香對家兔的腸蠕動有促進作用。茴香腦2.5×10(-5)g/ml對小鼠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濃度增高則出現鬆弛作用。

 

小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膀胱、胃經,有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的作用。可以治療脘腹冷痛,食少吐瀉等消化問題及腎虛腰痛,痛經等症。與薑黃一樣,溫熱藥都是陰虛火旺者禁服的。如《本草述》所說:“若小腸、膀胱並胃腑之證患於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大茴香

 

大茴香,即八角茴香,香港人簡稱八角。即花椒八角中的八角。如果你喜歡吃鹵水,就知道他的味道。但現在的鹵水食物太咸,反而蓋過花椒八角的香味。

 

八角,又稱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茴香目八角茴香科八角屬的一種植物。其同名的乾燥果實是中國菜和東南亞地區烹飪的調味料之一。學名: Illicium verum。他的果實含揮發油約3~6%,主要成分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愛草腦。另含順式茴香醚,對聚傘花素。此外,含脂肪油約18%,其脂肪酸組成中,洋芫荽子酸占60%、油酸22%,亞油酸14%、棕櫚酸4%。尚含大於C18的醇和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等所成的蠟,豆甾醇,7-羥基香豆精等。

 

茴香油可作驅風劑(指腸風),在胃脹腹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他對胃和腸有不同的作用。它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後又刺激之,而使其正常蠕動,加快食物排空(輸送),所以可以改善胃脹易飽等等消化不良或胃炎的症狀。

 

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因而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後蠕動又降低,因而有助於排氣(放屁),然後緩解痙攣、減輕疼痛。它還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茴香味辛性溫,入腎、膀胱、胃經。有溫腎散寒,和胃理氣的作用。可以治療少腹(即盤腔)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等等。如《開寶本草》說:”主膀胱、腎間(即腰部)冷氣及盲腸氣,調中(腹部)止痛,嘔吐。”《日華子本草》說:”開胃下食(’食’一作’氣’)。”可見,古人對此藥的觀察,與現代的藥理實驗結果,是互相吻合的。

 

與薑黃一樣,溫熱藥都是陰虛火旺者慎服的。如《得配本草》說:”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花椒

 

花椒,即花椒八角中的花椒。紅色的。又香又辣。食雲吞面時你有加那支桂林辣椒醬嗎?那辣椒醬的紅色,就是由他而來。(除非唔系))

 

花椒別名大椒(《爾雅》),秦椒、蜀椒(《本經》),南椒(《雷公炮炙論》),巴椒、蓎藙(《別錄》),川椒(《聖惠方》),點椒(《綱目》),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

 

花椒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他的果實含揮發油0.7%(貴州產)、2~4%(甘肅產)、4~9%(廣東產)。揮發油中含牻牛兒醇、檸檬烯、枯醇等。果實尚含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香椒子(東北產)的果實含愛草腦、佛手柑內酯。果實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愛草腦,約占90%。果皮含佛手柑內酯及苯甲酸。

 

當中所含牻牛兒醇,給大鼠口服後,能抑制胃腸運動(食糜的通過速度減慢),對大腸運動則影響不大。另據報導,日本所產花椒,實為山椒,我國不產;其中含中樞麻痹成分,又能興奮延髓,產生痙攣。

 

花椒性味辛溫,有毒,要注意用量。如《藥性論》說:”味苦辛,有小毒。”他入脾、肺、腎經,有溫中(即脾胃)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等作用。可以治療食積,心腹冷痛,嘔吐,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作用比較廣泛。他的止痛殺蟲解毒作用,與其他溫熱藥有所不同。如《綱目》說:”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如前,陰虛火旺者忌服。另一方面,因有小毒,孕婦慎服,或服用前諮詢中醫師。如《隨息居飲食譜》說:”多食動火墮胎。”

 

胡椒

 

胡椒。黑色的。又叫黑椒、或黑胡椒。又香又辣。在大家樂食鐵板時,STAFF會問你要黑椒定洋蔥汁。你應該認得那種味道吧!

 

胡椒別名昧履支(《百陽雜俎》),浮椒(《東醫寶鑒》),玉椒(《通雅》)。最早記載於《唐本草》,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烘乾後,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採收,用水浸漬數天,擦去外果皮,曬乾,則表面裏灰白色,通稱”白胡椒”。

 

正常人將胡椒0.1克含於口內而不吞嚥,測定用藥前後的血壓及脈搏,共試24人,均能引起血壓上升,但對脈搏無顯著影響。多數受試者除舌頭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頭部的熱感。胡椒的作用與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較小,內服可用作驅風、健胃劑。

 

胡椒性味辛熱。至於有沒有毒性,古時有些爭議。如《唐本草》說:”味辛,大溫,無毒。但《日用本草》:”味辛,熱。有毒。”。他入胃、大腸經,有溫中下氣,消痰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療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等等消化問題。並可以解食物(魚、肉、鱉、草)毒。如《日華子本草》說:”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草毒。”陰虛有火者忌服。如《本草備要》說:”多食發瘡痔。”《隨息居飲食譜》說:”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

 

可見,其實這些咖哩的材料,在中醫的眼中,其實也是調理腸胃的良藥。部份中藥,甚至有治療經痛、骨痛、驅寄生蟲、解魚肉蟹的作用。然而,就像人參這種「上品藥」一樣,補藥也不是萬能的。受的到,就是補,受不到,就是燥。如果身體有虛熱,誤用咖哩,小則加重病情,重則引起痔瘡暗瘡眼瘡頭瘡,甚至動血傷胎。因此,用藥前,還是諮詢一下中醫師比較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