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由莊瑞寧醫師,任職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秀茂坪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醫師時,向明報提供。

 

近日正值秋分,暑熱的天氣已漸漸減退,氣溫亦已慢慢下降,在此季節交替之時,腹瀉的病人會較其他季節為多,是夏秋之間的常見病。簡單而言,腹瀉就是指糞便的質地變得稀薄、溏爛,甚至瀉出如水,而排便次數或會比平素增多,並兼見腹部各種不適症狀。腹瀉的成因很多,常見的病因包括腸道感染、飲食不節、精神緊張、過敏等等,較特殊的病因有腫瘤、腸道潰瘍、糖尿病等,故此,如果長期受腹瀉困擾,必須查明病因,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認為腹瀉主要病變在脾、胃、大腸及小腸(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臟腑概念,非等同解剖上的器官),主要由於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臟腑功能虛弱等病因造成。

中醫對不同證型的腹瀉會選用不同的藥物及食療,常見證型如下:

  • 寒濕型

症狀:起病急,大便清稀如水,腹痛腸嗚,胃悶食少等

食療:藿香9g、陳皮6g、雲苓9g洗淨,以四碗水煮半小時,取藥汁,加入米30g、生薑2片共煮成粥,調味即可。

功效:芳香化濕

  • 濕熱型

症狀:起病急,大便稀薄臭穢、身熱口渴、肛門感灼熱、小便短赤等

食療:葛根20g、火炭母15克、赤小豆20克,洗淨,以四碗水煮半小時,取藥汁,加入米30g共煮成粥,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

  • 傷食型

症狀:見於飲食不節後,大便酸臭、伴有不消化物、腹脹痛、納呆、口臭等

食療:炒麥芽20克、炒神曲15克、布渣葉15克、山楂12克,洗淨,以五碗水煮半小時,取藥汁代茶飲用。

功效:消食導滯

  • 脾虛型

症狀:久瀉不癒、大便溏薄、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食療:淮山30克、炒扁豆30克、蓮子30克、芡實30克、陳皮一角,米適量,加六至八碗水,共煮成粥。

功效:健脾益氣

 

(以上食療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