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環保,大家都認為與「減碳」、「慳水」、「認識大自然」、「發展環保工業」有關。其實,環保與哲學有關,與文化有關,與消費主義有關,與市場經濟有關。不是筆者把問題看得太沉重,而是一般的環保衛士把問題看得太膚淺。

 

當我們浪費水電之時,我們會認為這是「不環保」的。然而,當我們購買各式各樣的商品,我們甚少認為自己的行為「不環保」。我們用多了水,我們直覺上知道這是浪費。但是,當我們消費,我們總有一些理由,使我們認為那個不是浪費。

 

一部I PHONE,他需要的技術比較高,因此,生產時所使用的資源,無論是人力、電力、耗水、金屬,理應比一個十年前大哥大更多。因此,I PHONE比大哥大售價更貴。而一個大哥大,生產時所使用的資源,理應比一個百年前的手撥電話更多。因此,大哥大比手撥電話售價更貴。而一個手撥電話,生產時所使用的資源,理應比不生產任何電話更多。如此這般,科技最高,損耗的資源越多。

 

科技對資源的損耗無可避免,也許不應該被「定罪」。更重要的應該是,我們信奉的市場經濟鼓吹沒有需要的消費。看看這則新聞 :

 

「蘋果2010財政年度首季盈利增加五成,錄得歷來最高的季度盈利和營業額,主要有賴於iPhone及Mac機的銷量增加,期內iPhone銷量達870萬部,比2009財政年度首季的440萬部上升近一倍,儘管這仍稍低於市場預期的900萬部。蘋果表示……」我相信,買I phone的大多數人,他本身應該有一部手機。如果,「期內iPhone銷量達870萬部」,那麼期內那870萬部舊手機,又將如何處置,可以全數循環再用嗎? 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及銷售,迫使舊產品成為「廢鐵」,這種行為「環保」嗎?

 

生活中,還有很多商品可作例子 : 化妝護膚品,是石油產品,皮袋皮褸,是動物資源,電子產品跑車音響,是稀有金屬。以上產品,還未計算所動用之人力及生產時所產生的污染物。所以,黃子華先生說得好 : 「唔生仔最環保」生仔生女,促進消費(甚至破費浪費),就是最不環保的行為。

 

科技當然可以解決環保問題,如發展再生能源。但是,祟尚高科技商品卻是另一個環保問題。這不是科技的錯,這是科技「商品化」或商品「科技化」的錯。迷信科學,祟尚科技,加上信奉市場經濟,鼓吹消費,地球的資源損耗將會越來越快。870萬部iPhone,從科研、開發、測試、生產,到品質監控,那是多麼龐大的資源損耗!!!

 

 

 

有人會問,這是必須的,怎麼可以不買!? 必須? 當I PHONE未面世之前,大家還是用2G,未見世界會滅亡。那時,也從來沒有人認為I PHONE是必須品。當手機未面世之前,大家還是用固網電話,未見世界會滅亡。那時,也從來沒有人認為手機是必須品。當電話未面世之前,大家還是用書信,未見世界會滅亡。那時,也從來沒有人認為電話是必須品。反而,當全世界的人都擁有一部、兩部、甚至三部I PHONE3、4、或5、甚至6時,地球資源耗盡,或許可以見到世界的滅亡。

 

如此類推,跑車、5.1音響、52吋LCD、紅酒、名牌手袋、化妝護膚品…沒有一樣是真真正正「必須」的。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不是大中小學如此教我們,是社會文化和企業推廣告訴我們 : 這是「必須」的!!! 儘管對某些行業來說,I PHONE對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如可以盡快回覆重要電郵),但是,更多人買IPHONE、跑車、5.1音響、52吋LCD、紅酒、名牌手袋、化妝護膚品…,並不是出於這個原因。

 

問題的關鍵在於,市場經濟處理的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人的慾望。經濟理論一方面肯定資源稀少(scarcity)的事實,另一方面卻致力運用稀少的資源去滿足人的無窮慾望,而不是需要。慾望的滿足可以刺激新的慾望,而市場經濟的新的產品又引發帶動出新的慾望。在不斷不斷的刺激下,市場上提供的商品,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的需要。物有盡而慾無窮,自從adam smith 建立市場經濟理論初型加上工業革命之後的短短二百年間,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損耗,是千多年來前所未有的。

 

消費那麼不環保,為什麼政府不阻止!? 原因簡單 : 因為消費促進經濟增長,這是政府與企業所共同期望的。如果社會上每個人也「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都不買衫,那麼,衫的需求減少,工廠訂單減少,引起公司裁員,被裁者現金減少,被迫緊縮開支,減少對其他商品的消費,引起另一種的商品需求減少,工廠訂單減少,引起公司裁員……這樣的惡性循環,經濟就會衰退。因此,某大經濟學家說過 : 「要令經濟復蘇,方法簡單 : 把建好的破壞,請人再建,再破壞,再建。如此,可令經濟復蘇。」學過經濟的人,一定明白箇中道理。

 

通脹迫人,令貧困窮人仕的生活百上加斤。面對通脹,我們會埋怨政府,這是最愚昧的事。通脹,就是物價貴了。但是,物價貴了的原因,是我們的貨幣貶值。為什麼貨幣貶值? 因為流通量過盛,簡單一點,就是有人暗暗的在「印銀紙」,得到新鈔票使自己富庶,卻削弱了我們的購買力。「印銀紙」的那不是政府,那是洋人,只怪港幣需要與美元掛鉤。金價1600似乎很貴,不,不是金貴,是美元貶值。通脹對「環保」來說並不是壞事,如果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消費付出更多,的確可以減慢地球資源的損耗。如果油價暴升三倍,大家減少耗油,地球的石油資源,應該可以用得更久。

 

因此,結論是,不是盲信「環保」。世界上很多聲稱「環保」的事物,其實並不能減少資源損耗而拯救地球,並不是真正的「環保」。更有甚者,如商品掛上「環保」之名,更能改善形象深入民心而促進其銷售,最終更加速資源之損耗。如聲稱更環保的BONAQUA膠樽礦泉水,其實,不飲用膠樽礦泉水,就是最環保的方法。

 

那些教導小朋友「環保」的家長們,其實,「親親中華白海豚」「參觀羅亞方州」「體驗有機農耕」「參與水火箭比賽」都不是最好的環保教育。小姐閣下身上的那個皮包、面上那濃妝、手上那I PHONE、還有指甲那彩油,已經不經不覺地浪費了地球上(應該可以節省)的資源。筆者還未計算「親親中華白海豚」坐船時對海洋的污染,「參觀羅亞方州」的車輛用油,「體驗有機農耕」的農耕原料,「參與水火箭比賽」的製作原料云云。自稱「環保」的家長們,要先認識一下什麼叫真正的「環保」。

 

不要怪筆者刻薄無情,還是那一句 : 「不是筆者把環保問題看得太沉重,而是一般市民把環保問題看得太膚淺。」看得如此「沉重」,是因為筆者在大學之時,所學的不單是醫學,還有哲學,和各式各樣的學問,如經濟學。希望每一個大學生,都像我這般好學,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二,因為筆者自少家貧,所以能以更單純的心看待世界,不被庸俗文化所薰陶,不被消費潮流所束縛。我雖然沒有「親親中華白海豚」「參觀羅亞方州」「體驗有機農耕」「參與水火箭比賽」,但是我的生活習慣及消費態度本身,已經是一個環保衛士。

 

但這,也是我總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