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飲食養生。飲食養生除了講求忌口之外,對食物的滋養作用也是非常重視的。合理飲食可以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提高生命力,增強人體適應自然變化的應變能力,及對對各種都市病的抵禦能力。
癌症,是相當受到重視的都市病之一。在癌症患者當中,往往有兩種非常極端的錯誤想法。一,神化了中藥及食物的作用,認為他們可以消滅瘤體。二,醜化了中藥及食物的作用,認為他們會促進瘤體增張或促進癌症覆發轉移。
其實,中醫所謂的「飲食宜忌」,是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陰陽偏盛,結合食物的四氣五味、功效歸經等特性來加以確定的。中醫學對病人的飲食禁忌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古代醫家把患病期間所忌食的食物概括為以下幾大類:
- 脾胃虛寒患者忌生冷飲品、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
- 脾虛納呆或外感初起患者忌糯米、大麥小麥等所制的米麵食品等。
- 脾濕或痰濕患者忌油膩肥肉、煎炸食品、乳製品(奶、酥、酪)等。
- 風熱證、痰熱證、斑疹瘡瘍患者忌無鱗魚(鯉魚、帶魚、比目魚等)、蝦、蟹、海味(乾貝、淡菜等)、羊肉、狗肉、鹿肉等。
- 內熱證患者忌辛辣蔥、薑、蒜、辣椒、花椒、韭菜、酒、煙等。
- 哮喘、動風、皮膚疾病患者辛辣食物,及竹荀、豆芽、鵝肉、雞頭、鴨頭、豬頭、驢頭肉等。
飲食宜忌要根據辨證情況才能獲取良效。但是,癌症病人普遍認為蝦蟹、豆芽、豬頭、豬頸肉、無鱗魚、竹荀、牛羊雞鵝、牛奶等等屬於中醫的「發物」或「毒物」,因此不敢進食,過猶不及。有些患者愛恨交雜,想食又不敢食。當病人向西醫問到「忌口」問題,而得到一些與坊間不同的意見時,就更是左右為難。
筆者試從中醫養生學和中醫飲食營養學的角度出發,審視多本歷代的中醫古藉,看看坊間所謂的「發物」是否與癌症扯上關係。
首先說說最出名的「發物」:雞鴨鵝牛羊。
雞肉,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的功效。國內教材提及「凡實證、邪毒未清者不宜食」。書中所指的邪毒,是「風寒暑濕燥熱」六種外來的致病原,中醫又稱六邪,而不是癌症。雞肉含豐富蛋白質,其脂肪中含不飽和脂肪酸,是病後或產後的補益妙品。雞翅膀、雞腳雖然「動風生痰助火」,肝陽上亢的人忌食,但與癌症沒有直接關係。
眾所周知,野雞(即走地雞)比較溫燥,那會不會引發癌症呢? 根據《飲膳正要》記載,野雞「有小毒,久食令人瘦。九月至十一月食之,稍有益,他月即發五痔及諸瘡。」似乎,野雞比較溫補,適合在秋冬天食用。其他時間食用,就有機會發痔瘡及「諸瘡」。所謂「諸瘡」,是指一些外科瘡瘍,如痤瘡、毛囊炎、麥粒腫等等。以上古文不過是說「夏天食補野容易生瘡」這等「小學雞」的醫學道理,與致癌不致癌沒有關係。但如果癌症患者屬於「熱底」或肝陽上亢,雞翅膀、雞腳、野雞等等食物就需要特別注意了。
鵝肉,首見於古籍《名醫別錄》,性味甘平,並非大家所言的「熱氣」。「熱氣」與否,與烹調的方法有關。燒鵝才是「熱氣」的,沒有燒烤的鵝肉卻並不「熱氣」。坊間一般言其有毒,但《飲饍正要》記載:「鵝,味甘,平,無毒。」古書寫明是「無毒」的。傳說,當年有個什麼皇帝賜了那位患了瘡瘍(中醫稱為濕熱)的什麼臣子食燒鵝,最後變成一種謀殺。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典故。《日華子本草》記載:「蒼鵝性冷有毒,食之發瘡。」所指的瘡即是那位臣子的外科瘡瘍,即現今的皮膚感染,如暗瘡、蜂窩組織炎、疱疹、毛囊炎等等。因此,對皮膚感染患者,或皮膚癌患者,或腫瘤有明顯化膿發炎者,鵝是「有毒」的。對一般人,或癌証康復患者,鵝是沒有「毒」的。
牛肉,味甘性溫,可以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現代研究認為,牛肉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多,營養價值極高。如手術後病人虛弱,傷口不愈,可用牛肉煲紅棗助肌生長,促進癒合。這明顯是一件好東西。教材提及,如果病人有火熱之證(如傷口感染),就要忌食,這是基本常識,並不代表「牛肉有毒」。《飲饍正要》記載:「(牛肉)味甘,平,無毒。」《韓氏醫通》:「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牛肉既無毒,又有類似北蓍的補氣功效,癌症病人何忌之有? 癌症患者只要辨症施食便可。
羊肉,傳聞比牛更「毒」更「發」,其實也是誤解。羊肉甘溫,可以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教材提到「凡外感時邪或內有宿熱者忌服。」既然羊肉溫補,有「熱底」的人忌服實屬正常,不可以視之「毒」或「發」,「溫補」與「毒」是兩回事。令人誤會羊肉有「毒」的源頭,應該是出自《飲饍正要》的這句經文。「羊腦,不可多食。」「黑尾黃羊,生於沙漠中。能走善臥,行走不成群。其腦不可食,髓骨可食,能補益人。」我們香港人習慣食腦,不會無端白事食羊腦吧。同樣地,癌症患者只要辨症施食便可,不必盲目忌口。
也許讀者會奇怪,西醫已經證實了吃紅肉會增加腸癌風險,為什麼中醫認為牛羊肉不會「發」?近年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多吃紅肉與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原因是紅肉跟多個「基因突變原」有關連。也有癌症研究指出,每日每多食100克新鮮紅肉,患大腸癌的風險隨之增加17%。因此,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無紅肉不歡」的市民為健康着想,應有節制,不要吃過量紅肉。(來源:【明報】近半人每日吃紅肉 恐增腸癌風險,2012年08月22日)然而,在的營養學的角度上,紅肉其實並非癌症患者的禁忌。有研究顯示食用紅肉或會食曾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但紅肉含有人體正常運作的必需營養素,如果適量食用,紅肉可以是健康和均衡飲食的一部份。 (來源:非傳染病直擊,第五卷第八期,香港衛生防護中心,2012年8月)
鴨肉,是最無辜的。為什麼?因為以上的牛羊,始終是屬於溫熱的,被人誤解在所難免。但是鴨肉味甘性平,不但不熱,甚至有滋陰的作用,難道大家沒聽過家喻戶曉的蟲草水鴨「潤肺」湯?《飲饍正要》記載:「鴨肉味甘,冷,無毒。補內虛,消毒熱」「野鴨味甘,微寒,無毒。」誤會的出處在於,《日用本草》曾經提到:「腸風下血人不可食。」《隨息居飲食譜》亦提到:「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外感未清,痞脹腳氣,便瀉,腸風皆忌之。」外感未清,痞脹便瀉等等我們大抵知道是什麼東東,而「腸風」又是什麼,是不是腸癌? 當然不是,「腸風下血」就是痔瘡出血。至於一隻滋陰的鴨怎麼可以害到人痔瘡出血,就只有寫書的那個才知道。如上所述,「熱氣」與否,與烹調的方法有關。也許書中提到的鴨肉是燒鴨、薑母鴨、北京填鴨,那就並不滋陰了。
坊間定義了的「發物」,當然不止以上的肉類。筍、淡水魚、海鮮,也是癌症患者相當避忌的。
筍,大家都認為會生癌。食用的筍,一般有蘆筍和竹筍。竹筍,味甘性寒,有清熱化痰,利尿消腫,解毒透疹之功,既不熱氣,亦無毒性。他自古被視為菜中珍品,有「山珍」之稱。《本草求原》言其「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古書說人家可以發「痘疹」,是一種治療作用,不是發癌,不可相提並論。另外,《飲膳正要》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多食發病。」一,古書沒有言明「發」的是什麼病,二,「多食」才會發病。試問,有那一種食物不是「多食發病」?營養分析表明,竹筍含有豐富的纖維素,能促進胃腸蠕動,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另一種的筍,蘆筍,又稱石刁柏、小百合,它既是蔬菜,又屬中藥。蘆筍味甘微苦性平,有潤肺止咳、消痰散結的功效。鮮嫩的蘆筍含豐富的維生素、糖類、氨基酸,對實驗性腫瘤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國學者伯克利著《抗癌雜談》一書中,敍述了匹茲堡生物化學家盧茨證實一例淋巴腺癌病患者服用蘆筍後被治癒。這是連現今西醫化療藥也做不到的奇蹟,洋人竟然把他記載於學術期刊,而中國人卻還懵然不知。
鯉魚,有利水消腫,下氣通乳,止咳,安胎,退黃等等功能。既然是食物,一般都是沒有毒的。那麼「毒」從何來?清代的《食療本草》解釋了這個謎團:「鯉魚,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事有巧合,另一本古藉《飲饍正要》亦記載:「鯉魚,味甘,寒,有毒……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毒故也……天行病後不可食,有宿瘕者不可食。」事實表明,脊上兩筋及黑血是毒性的源頭,而不是鯉魚本身有毒。我不是劏魚的,不知固中操作。但是作為一個食客,我就真的未曾吃過鯉魚的「脊上兩筋及黑血」,相信賣魚佬也不會如此黑心把這些留給食客。其他無鱗魚如鱔魚、泥鯭等等,就不再贅述了。
海鮮之中,最令癌症患者卻步的,不是鱔魚鯉魚,而是蝦蟹。蟹其實性質寒涼,並不熱氣。試想想,我們食大閘蟹,是加薑加醋的,目的就是要減其涼性。多本古藉都提及,「宿患風疾」的人慎用。所謂「風疾」,是指過敏性皮膚病。我們醫師常常聽病人說食蟹後皮膚瘙癢,卻鮮有聽聞食蟹後生癌。《飲饍正要》記載:「蟹味鹹,有毒。」其實是這種皮膚「毒」,指他的致敏性,與癌無關。蝦,《飲饍正要》記載:「味甘,有毒。多食損人。」所謂的「毒」,亦是同樣道理。《食療本草》記載:「蝦……動風發瘡疥,內者甚有毒爾。」其實,古書所指的瘡疥不是指西醫的疥瘡(scabies),因為疥瘡是傳染病,不可能由飲食所得。這兒所說的瘡疥應該是一些過敏性皮膚病,而毒,當然就是指蝦肉的致敏性。由此引證,所謂蝦蟹之「毒」,其實與癌無關。
如果你還不信,試試看看所有的中醫古藉,看看那本古藉提及某些食物「致癌」?根本找不到。古代中醫的確有關於腫瘤的描述,卻沒有對致癌物深切的了解。從嚴謹的,傳統上的,學術上的觀點來說,中醫沒有提及過任何食物會「致癌」。傳統中醫根本沒有現代腫瘤醫的概念,因此也沒有「致癌」這個概念。中醫師沒根沒據地認為這樣「致癌」那樣「毒」,是壓根兒在古書上畫蛇添足。
根據中醫文獻記載,「發物」是指能夠引起舊疾復發,新病增重的食物。坊間一向認為癌症患者忌食「發物」。但是「發物」所發的病,並不一定是指癌症。另外,「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熱底」的人忌食溫熱食物,但並不是每個癌証患者都應該避免溫熱食物。飲食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應該給予適宜的飲食營養,不但可以補充營養,更可以調整陰陽平衡,防病治病。
早在二千多年前,《素問》中就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可見古人對「均衡飲食」的重視。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從正統的中醫飲食營養學理論來說,從來沒有中醫師可以肯定,吃了那些食物,就一定會生癌,或不吃那些食物,就一定不會生癌。如此,盲目忌口反而更不乎合中醫養生的原則了。癌症患者切勿盲信謠言,而對傳統的中醫理論不知不察。